专业原创句子网站!

当前位置:短句网>好句收藏 > 本文内容

禅语一步一禅(精选85句)

发布时间:2023-08-16源自:手机访问作者:daniel

禅语一步一禅1

1、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禅定。当我们依这样的禅定而有了觉性时,内心就不会再有迷惑。而这个没有迷惑的心,就会有智慧如实地看待各种事物,这就是所谓的觉悟。

2、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3、【佛心禅语】 什么叫做柔和谦虚的“菩萨仪容”?师言:“我们对贫困的众生,讲话语气要轻柔,态度要谦虚而亲切;贫困的众生,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而已,更需要爱。爱的表现,是在于形态上。所以,不能有傲慢的表现,对他们一定要温和亲切。”——证严法师

4、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食他血肉,展转偿命。《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5、生活的起伏跌宕,也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种种禅机,哪里热闹,哪里清凉,全都在于心地的平衡。且看岁月如水去,哪有闲心品爱憎,不过人间借路行,百转千回总是通。

6、一切事业都得经由时间的累积,才能渐次达到目标;除了把握时间,还要下功夫.聚精会神地学习。在这个世间,我们都是初学者,当要提起勇猛精进之心,以刻苦的精神.耐劳的毅力来学习。

7、【佛心禅语】 那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会感觉生命无限美好,于是越活越有意义。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拥有多少财富,只要心中的能量不息,对生命的拥抱和热爱不止,那么,钱多可以过,钱少也可以过,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处处感悟生活的真谛。

8、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当代)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9、【佛心禅语】 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会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就会自动排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一切皆忘。禅门修行也提倡这种不为外物所扰而专注于心的禅定功夫。

10、【佛心禅语】 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想变体殊,趣业缘而莫返。茫茫今古,谁了本因?——《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11、早安!朋友。早安,行者。早安!众生。在旭日的光辉里,在温柔的晨风中,伴着清脆的鸟鸣,给朋友,给自己,给众生道一声问候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一声简短的问候,一种真诚的友好,一份简单的快乐,与太阳和光明一起出发,照亮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

12、【经典佛语】 基础越深厚,成就越高;投入得越多,成果越大。只要方法得当,我们有一分耕耘,便会有一分收获。

13、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的存在就像一个神奇的咒语,具有改变事物的力量。当身.语.意处于完美的统一状态的时候,在我们讲出一个字之前,咒语就已经发挥效用了。

14、大气是一种深度。别人可以猜测不到你内心有多深,但永远不要让别人对你抱有怀疑和敌对心理。做到真正的大气很难,如果做到就成功了。

15、要听贤德的人说的话,而不是听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说的话。关系亲密,但无智慧,有私心,虽然维护我们,往往藏有损害;听圣贤的话,绝不会有损害。听到赞叹要警觉不受,受之即消福;听到贬损要欢喜承受,受之能避灾。

16、除非不得已不要轻易爽约,不管什么原因,爽约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自律。爽约的开销往往需要诚信埋单,爽约的次数越多,诚信的储蓄就越少,实在得不偿失。今天虽然身体不适,日头又毒,但还不至于必须爽约,我践约了,身心很舒坦,不适竟在不知不觉中减了七分。

17、伎乐放逸,恶习日增。《法句经》卷下,广衍品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

18、【佛心禅语】 佛说:厌苦欣乐是世间人的一个通病。平时只知道享受舒适安乐,却不 知享受一份安乐,就增长一份贪恋。这一份贪恋,一定会使人在临终时有一 个“恋”字。一念恋着婆娑,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还要轮回六道。

19、【佛语禅心】 人的智力不一定和人的道德修养是一致的,小人也可能具有优越的智力。因此君子要战胜小人,就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智力。猎人说得好:“要想战胜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

20、我们都无法忘怀初次相遇时的心动,那回眸时惊心动魄的一瞬间,在多年以后还能让你悸动。你如果能时时保持新鲜感,让他常常感觉你的不同,他会重新认识你身上的闪光点。

21、【佛心禅语】 老子主张“无为”,佛陀主张“心空”,其实都是要求心无外物,顺其自然。在这里佛家和道家是息息相通的。修行禅定需要用心去冥想,没有现成的答案等着你。等到想通之后,心中自会豁然开朗。

22、【禅语悟道】善事多做,长存善念,问心无愧,理得心安。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胸怀坦荡,处事坦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事;冷落时存一份向上的心,才能享受到许多真乐趣。

23、父母生我.养我.育我,若能真正利用这个身体来爱一切众生.救一切众生,发挥服务社会人生的功能,则在现世中更能使我们的父母得到一分心灵上的安慰以及无限的快乐。

24、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恨,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放下对名利声名的迷恋,放下五欲六尘。只有真正做到了放下,才能让内心清净起来,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智慧。

25、【佛心禅语】 追求事业成功者,稍有成就,不骄傲者能有几人?在骄傲之余,能思惭愧之心者又有多少?只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正确对待得失和轻重,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平静和淡定,自己也能得到升华。

26、生活即修禅。定力不坚,心随神移的人,被花红柳绿.光怪陆离的尘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为米饭,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无旁骛,物我两忘,才能将自己酿成一瓶芳香的美酒。禅,定也。静心修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淡定才是生活的本真。

27、【佛心禅语】 讲究孝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行 孝当及时。”应该说,“孝”是人伦之始,立人之本,人类有了基于“孝” 的人伦后,才开始迈向“家”的天地,从而走向文明。“孝”乃是礼仪之 邦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28、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

29、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子媳再孝顺也只能尽人事。

30、【佛心禅语】 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就需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因为拥有全部并非就能快乐。有了快乐的心情,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是美好的。

31、做人当有温,温非天上来。古人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之”就是补养,补养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没有精神的钙质,人身上的钙质也难有热量发出,更难有暖风习习,吹得百花竞芳菲,以至“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2、【感悟】“见博”就是见多识广,思维开阔;“听聪”就是感觉敏锐,善于观察。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面对任何是非曲直需要作出判断时,都可以做到不迷不惑。

33、海是蓝的,云是白的,喜欢这一望无际的孤单与寂寞。用心去浏览海的风情,在静谧的禅意里,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深海佛音,任心底的白莲一朵一朵打开。

34、在一对新人的结婚典礼上,男方的领导建议:每月你们各自读一本好书,次月交换着读,读完保存起来,一年就是12本。读好书使你们各自进步,交流着来读又可相互提高.增进感情,积累起来的书籍还可成为你们最好的爱情见证和纪念,何乐而不为。

35、【佛心禅语】 《无常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随所住处皆安乐。”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佛家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包含了不惧无常,随缘则心安的理念,即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36、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正等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89经

37、佛长久地望着,那眉目里有分明能看到的悲怜。留下吧,不要再贪恋红尘。留下皈依佛门,诵经听禅。弹指间,一片菩提叶飘落在我的面前。叶上有隐约流动的色彩。我拾取了一份前世的记忆,拿在手里细细的端详着。前世,那人将你的痴心如灰尘般轻轻掸落。

38、【佛心禅语】 忙碌的确是一种生活状态,但若只能从忙碌中体会到烦恼与纷扰,便很难拥有游刃有余.自由洒脱的心境。在忙碌的世俗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将忙碌的劳累与不快沉淀到心底,并用岁月将其风干成一种曾经奋斗的记忆,才是在工作中获得快乐的方法。

39、【天天禅语】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从生到死,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的一生仅是这个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佛教对现实的态度超然,对文明的终极追求更透彻.更究竟。无论世界如何变换,佛教都有自己不变的真理。

40、我们今天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它们都是地球的表情,它在震怒时也会像人一样战栗.哭泣.流泪,内心也会千疮百孔。当我们的河流阻断,湖泊干涸时,也正是地球的血脉遭受严重破坏之时。

41、【佛心禅语】 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表达出来,而“朴素纯净”即可表达内心的美。——海涛法师

42、【阿难问佛,何者是病?】佛言:随恶人言是病。邪妄谄曲是病。言语伤人是病。贪爱色欲是病。杀害众生是病。不敬父母是病。作恶不悔是病。愚痴颠倒是病。侵占他人是病。好觅人过是病。1无惭无愧是病。我慢贡高是病。

43、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烛,妄想潜踪,形骸空谷。净土不离目前,莲花常衬两足。何必待死后方生,即现前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只在当人一嗾。(明)憨山《念佛铭》

44、【佛心禅语】 身在俗世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这着实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想做到心安身安,需要我们转换对生活的态度,持一颗清静的心,将眼前的每一件事兰5做修行,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在忙碌中实践并体验生活。

禅语一步一禅2

1、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愈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探讨生命奥秘之士,愈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2、花开有声,风过无痕。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生已空。不要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自然的规律,开心轻松。

3、【佛心禅语】 同样,觉醒之道也是如此,它具备增长众善和净化烦恼的功德,并不断地引领行者朝着佛果的大海迈进。增长众善的功德,是爱心;净化烦恼的功德,是智慧。

4、不要轻易耻笑你自认为能力比你差的人,因为我敢确定你绝不是这个世界上能力最高的人;也不要轻易嘲笑你自认为学问不如你的人,我同样可以确定你绝不是人世间学问最高的人。你笑别人,别人也会笑你,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

5、爱的给予一定要理性,无原则无节制的爱不是爱,是债,是毁灭,最终的结果会逼死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祖国花朵。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爱的方式究竟是不是可行的。

6、【佛心禅语】 认真享受沿路的风景,这才是我们活着的证明。真正值得人们追求的,是灵魂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不恋繁华性自真”,如果我们能放下世间繁华,专注于追求内在的充实与富足,就能在现实的污浊里保持简单和清净。

7、【佛心禅语】 问:“慈悲和善的关系如何?”师言:“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时也会生出毛病来的。最浅近的例子,像当前社会上常发生善心人被骗的事,如此,慈悲不仅未能达到善的理想,反而助长了骗徒的罪行。我们要在智慧中发挥慈悲,才是真正的善。”——证严法师

8、即使我们拥有了三干大干世界的一切财产,或者是我们面前天天降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珍宝雨,凡夫的欲望仍然无法满足:如《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如果随着贪欲放任自流的话,不但生死疲劳,还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059

9、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要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慈悲如两足,能遍行各地.了无障碍;智慧如双目,能洞察真伪.发现实相。

10、【百善之源】父母爱子女的心,就像是泉水由上往下流,那么自然.那么恒久。父母爱子女的心,就像是泉水由上往下流,那么自然.那么恒久;若要子女孝顺父母.关心父母,却像水由下往上流般地困难。

11、企业家问:假如团队成员很优秀,如何才能让企业成功?行者答:起码要做到五点:凝聚核心价值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老板对员工要有兄弟意识,员工对老板要有领袖意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度管人,勇于割舍最优秀但无法合作的成员。制造成员间的竞合关系。

12、【禅】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13、空者,谓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大般涅槃经》卷五,如来性品

14、【佛心禅语】 月未没,日又出,日月往来无间隔。奉观禅流莫追寻,追寻特地生疑惑。——《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

15、做事如同驾车。新手上路,往往手忙脚乱,一刻也不闲着,反而东磕西撞。当然他也会怪罪人家的东西放得不是地方.路不好.路障多等等;但这些“客观”的事实,在老手那里似乎都不存在。

16、【佛语经典语录】 说出了“心”(意识)和“境”(外界的认识对象)的相生相成的关系。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包含了朴素的反映论思想,表明了认识是人的意识对于外界事物的反映,因此任何认识活动都离不开反映者(“心”)和被反映者(“境”)这两个方面。

17、【佛心禅语】 学会了感恩,我们的一颗心将会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们 的生活中不会再有冰雪.冲突.愤怒.战争.咒骂,远离了这些,那我们 就会每天都生活在快乐的国度里。

18、【佛心禅语】 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耕云先生

19、世上的事看似与我们有关,其实并无关系。我们活着或者死去,关注或者无动于衷,那些事该发生还照样发生,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人生就是参加一场注定要散场的party,我们表演或者不表演,它都不过是一场party,主角永远不是我们。

20、咸淡都是滋味,如果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分别,都是自然的滋味,吃到嘴里,都能找到亲近自然的感觉,那么,吃什么东西都是一种享受。相反,有的人强调好吃,总想吃好吃的东西,到头来,尝过百味后,已经找不到好味了,吃什么都没滋没味,接下来还能享受到吃饭的乐趣吗?

21、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佛体亦无《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22、【佛家经典禅语】 能够深刻地洞察和分辨善恶,内心就知道对什么应该感到惧怕和忌讳。知道畏惧就不会去做(错事),就能够广结善缘,没有忧患。

23、【佛心禅语】 识见本性绝不是靠人的肉眼,而是悟者的法眼,即内在智慧之眼。人如果能用智慧之眼看世间,即使身处不平之时也能心平气和处之;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惶恐不安,而能泰然处之。相反,如果肉眼虽好,智慧之眼不明,那么即使在平地上,也可能自己被自己绊倒。

<

24、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论》卷上,施胜品

25、责己要严,待人要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当要责备人的时候,先要检讨自己。(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6、【佛心禅语】 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产生的压力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那些主动迎接挑战,经常接受磨炼的人,才能顶住困难,并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从而走出逆境,创造出崭新的天地。

27、我向来以为码字是一门手艺,玩魔术也是一门手艺。码得好的字可以愉悦人的心灵,玩得好的魔术可以刺激人的感官。说白了,码字的也好,玩魔术的也罢,都不过是一介手艺人而已,和泥水匠.理发师等手艺人并无本质的不同。

28、落红有情,呓语有声,你是我的过客,我是你的倩影,不为相守,只为和诗。不为缠绵,只为遇见,不为情事,只为佛语。不为暧昧,只为回味。

29、和谐是内在的要求,必须从内心的和谐做起,必须从生命的和谐做起,必须从善待天地万物做起,必须从人的内心净化.向善向上做起。

30、那些鸟儿一大早就起来唱歌,我问它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在早晨唱歌,得到的答案居然和我希望的一模一样:热爱光。我们都是早晨的歌者,因为光,内心有不可遏制的旋律回荡;因为光,我们的喉咙会不由自主地发痒。朝霞和旭日.信仰和希望.爱和善良,掠过我们的心弦,弹拨的都是自然和人生的绝响。

31、【交往语录】他从来不问我的过去将来,仿佛笃定我必定有一天会告诉他。时候也鼓励我多和男生交往,怕我自闭太久,生出病来。说饿死总好过吐死。笑我还是小孩,有时候太固执。是暂时我还是不想改变。

32、【佛心禅语】 人生宛若大梦一场,也象是在道路中摸索,如果迷失自己,做的是迷 梦,走的是迷途,只知追逐短暂的幸福,当然无法发现自己掌中的明珠。 所以,做人必须要认识自己。

33、【佛心禅语】 芸芸众生都虔心站在佛座下,都是平等的,但是五个手指尚有短长,又怎能期待所有人都有同一张面孔,同样的心情?人与人外表上有高低胖瘦的不同,才有赏心悦目的人间风景;智力上有贤愚巧拙的区分,才有趣味横生的社会百态。

34、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向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35、一者尊重,二者下心,三者发起精进,四者不失正念,五者随闻受持,六者心善观察,七者如闻转教,八者不自赞毁他。是名八法人于多闻。《大宝积经》卷-。-,善德天子会

36、【佛心禅语】 生命的实现与生活的开展,需要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因此,“放下”和“空”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活艺术和智慧。——郑石岩

37、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太多的奢求,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最后是索求的越多,所得的越少,怀有一种无欲无求的心态,就不会为物质所累,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纷争,树立敌人,当一个人放下一切私欲时,就会达到“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的境界。

38、竹子有多少种形态?这个问题要问万芝老师;竹子有几重魂魄?这个问题同样要请教万芝老师。万芝老师画竹几十年,结果就将自己画成了一竿竹。与竹语,知竹音,乐竹之乐。万芝老师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之一,有人说他是竹痴,痴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39、【佛心禅语】 学佛法最根本的课题,即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以后,就突破了一切。如何突破?有个基本的方向,要确认真理是原本如此的。——耕云先生

40、住阿兰若出家菩萨,人于聚落,所乞之食,先以少分施于众生,又以余分施于所欲,即得名为檀波罗蜜。以自身命供养三宝,头目髓脑,施来求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为求法者说出世法,令发无上菩提心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

41、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欢迎分享转载→ 禅语一步一禅(精选85句)

© 2021-2022 - 短句网www.duanju.net版权所有

短句网主要提供经典励志的好句子分享,文章句子段落来源网络整理和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