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9源自:手机访问作者:daniel
1、周瑜生前是否见过诸葛亮,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人们知道的两人之间的故事,可能都来自小说《三国演义》。
2、赤壁大战前,曹操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几乎没有谁能与他抗衡,但在赤壁中遇到了周瑜,曹操这个颇以善战自负的枭雄就显得手忙脚乱,处处被动,难以应付。他也不是周瑜的最大陪衬者吗?而且是史实上的陪衬者,不是文人虚构的!
3、曹操听说孙策平定江南,且惧且怒,常咬牙切齿地说:“猘儿难与争锋也”。猘儿者,狂犬也。可惜的是,“小霸王”孙策在26岁时不幸遇刺身亡,临终传位给年仅18岁的弟弟孙权,并向重臣张昭托孤:“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简直是诸葛亮的翻版。
4、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5、周瑜是有名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出身名门,父亲官至洛阳令,族祖(叔爷)更是官至太尉。当年孙坚孙策父子曾经借宿周瑜家,也证明了他的家境条件非常之宽裕,绝对是有钱人家。
6、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7、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
8、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平;立誓除奸d,捐躯报圣明。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
9、第周瑜从东吴利益出发来权衡孔明的,认为孔明在蜀必为东吴祸根,诸葛亮对吴危险性巨大。降不了,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先斩为净,以免后患。
10、在军事上,相比诸葛亮而言周瑜更配得上军事家这个称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当时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望风而降,曹军一路势如破竹向东吴逼近。眼看过不了几天敌军就要兵临城下,当时孙权的部下们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种声音。孙权当时受到鲁肃以及刘备使者诸葛亮说词的影响,正犹豫不决。
11、其实不仅伐蜀,甚至在千古传诵的“三国周郎赤壁”,周瑜也并非真的那么英姿勃发。《周瑜传》记载:“(孙权)遂遣瑜及程普,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除了周瑜,还有一个分庭抗礼的程普。而周瑜“惟与程普不睦”。我们再看看《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孙权传》同载)都督一职并非《演义》里那样,周瑜独擅幽姿,而是周瑜程普二人平分秋色。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孙权搞的“二权分立”,用一个与周瑜不和的程普分周瑜的权,从而制约周瑜呢?我们熟悉的《演义》中的美谈,程普不服周瑜,称病不出,后来听说周瑜点将有方,才深自畏服。《三国志》注里也有“普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这段史料并非闲话。孙权对老人的威力想必是深有体会,所以故意派一个老人来掣肘周瑜,恐怕就是为了让周瑜夹一夹尾巴,不要竖上天了。
12、或许有人说,孙权不见得嫉恨周瑜,不然为何还要在周瑜死后,要任命周瑜推荐的鲁肃担任大都督。其实这完全忽视了一个因素,那就是鲁肃和周瑜完全不是一类人。
13、孙权并没有为压制周瑜而放弃伐蜀。相反,孙权对伐蜀还是积极行动,只不过伐不伐蜀是一回事,用不用周瑜伐蜀是另一回事。周瑜希望自己与孙瑜一起伐蜀,但孙权只让孙瑜伐蜀。也就是说,孙权其实愿意伐蜀,但不愿意让周瑜伐蜀。周瑜是伐蜀的总设计师,但孙权并没有让他做伐蜀的首席执行官。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对于异姓的周瑜,孙权还是有所忌惮,而宁愿用一个才华能力都无足称道的堂弟孙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14、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d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这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出诸葛亮高大形象所虚构的一句话,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15、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16、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草庐对》
17、《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很明显是褒蜀,抑魏,贬吴的文学作品。从《三国演义》流行普及之后,周瑜的真实形象以及他在历史中的功绩被大打折扣,而诸葛亮则成为“智者无敌”的化身。这也告诫世人,永远不可小视文学作品能以假乱真得特殊功效。
18、郭嘉,三国中谜一般的人物,神一般的存在,他是怎么料到孙策的结局的?有两种解释。
19、曹操非常欣赏周瑜的军事才能,并且忠心事奉领导,想猎首周瑜为其辅助,曹操耍心机离间计上演,离间孙权与周瑜的君臣关系,不过曹操未得逞。
20、南郡一战,周瑜初战惨败,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在惨败的情况下调整部署,以诈死计来诱曹仁劫寨,最终大获全胜。充分显示了周瑜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周瑜不顾受伤的身体,直至最后病死战场,年仅36岁。
21、在与孙策和孙权的对话中,周瑜都是用“犬马之力”来比作自己,而称二张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谦虚地荐鲁肃“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孙策“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吴主如此器重周瑜,但是周瑜从来就不居功自傲。
22、裴松之注《江表传》记载:“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周瑜和小乔两人对这桩婚事都是极为满意,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和谐。
23、从赤壁之战中历史人物所处的位置看,当时周瑜的能力是明显要高于当时的诸葛亮的。毕竟一个已经在官场中、战场上拼杀多年,一个是刚出茅庐的谋士,两人之间的经验、能量差的许多。
24、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周瑜年长诸葛亮6岁,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威名远扬的开国功臣,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个默默无名的小谋士。
25、然而,周瑜志向不在词曲音律,而是志平天下,故二十一岁时就投靠孙策。两人并肩作战,关系密切,后同娶桥公之女,结为连襟,成为孙策主要的倚重力量。
1、有句名言,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这话没错,但在关键时刻,改写历史的往往是少数人,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个别英雄人物扭转了历史的走向。(周瑜名言形容周瑜)。
2、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3、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诸葛亮《草庐对》
4、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5、到了元朝时期情况依旧没有转变,并且在大量的戏曲作品和话本当中周瑜的形象再一次被贬低,尤其是那一时期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中,周瑜的形象一落千丈: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7、史书中周瑜的肚量先引入两短史书的评价《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唯与程普不睦。《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关于周瑜的肚量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三国志》中直接说周瑜的肚量很大,只是和程普不和。而《江表传》中则记载了程普倚老卖老,好几次都看不起周瑜。但是周瑜始终不和他计较。后来程普觉察到后也开始佩服周瑜。并且说“和周瑜交朋友,就像喝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欢迎分享转载→ 周瑜名言形容周瑜(精选32句)
© 2021-2022 - 短句网www.duanju.net版权所有
短句网主要提供经典励志的好句子分享,文章句子段落来源网络整理和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