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源自:手机访问作者:daniel
1、《桃花源记》中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_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
2、在第二章(哲学与科学)讨论科学的时候,我们知道很多人相信的科学实验,其实首先认定对象是一个可以被我们随意“分析、研究、揉搓、拷打”的“死物”,然后通过大量减因换来所谓的“可被检验的条件”,从而十分简单地获得固定的结论。如果剔除了那些海量的、可能更大的影响因素(如上面摘录6中所指的“简单结论”),我们得出的验证或验反有可信度吗?况且我们还没考虑现代光学研究早就指出的“波粒二象性”问题,也就是研究对象会随着研究者本身和其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可被检验的条件”实际上也是极不可靠的,全部只是科学家们在无奈下自我设计的(寡因寡果逻辑模型)而已。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些(逻辑模型)完美地诠释了因果关系,但不要忘记,这些因果关系的被检验终究还只是“形而下”的检验,超越人类感知的“形而上”从来都未能真正验证。也就是说,无论是检验条件差异性的检验,还是从绝对消除差异性后的检验也好,检验充其量也只是三维空间的人类对自我感知的迷信而已。(待续2)
3、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
4、出自虞世南《蝉》,讲的是:蝉停在高处,叫声自然传得远,这不是凭借秋风的传送。用以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用他人吹捧自能声名远播;也用以说明位势优越或实力强盛的事物或人自有其强大的影响力,不用靠外界的帮助。适用于品德等,做好自己,有实力等。
5、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6、☞小学上册备课| ☞初中上册备课| ☞上册课文朗读
7、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这句话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变”“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变通一词,目前仍然极具通用性。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了这句话。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变通、创新、改革”等观点。
8、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9、下面我们就第二点,咬文嚼字地剖析一下究竟(验标)的根本性错误在哪里?我们抽取本句的关键词:实践、检验、真理和唯一标准。
10、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清)
11、知不足,__然后能自反也__;知困,__然后能自强也__。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勉励任何一个人,学习、工作、求道,都要脚踏实地,步步深入,不断跃上新层次,活到老,学到老,人到八十还学巧。不要浅尝辄止,只限于书本理论,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步;不要自满自夸,固步自封,不求上进,“山外青山楼外楼,人外有人天外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3、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
14、原诗为明代张羽的《兰》:“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寸心,区区之心,言兰花极小。这看去似有贬意,实乃是为了下句的“扬”:区区之心却容纳着散不尽的香气,那阵香气,乃是由其“寸心”习习飘出。适用于志向,每个人都发光。
15、(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16、“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17、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9、 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20、由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明白了,由于检验对象和检验者的变数太多太多,令到这种检验实际上很难被设计在统一条件下,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检验同样十分不靠谱。这种现象我们统称为“检验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同样适用于前面提到的三个例子,比如,例我们的眼睛瞎了,还能看见东西吗?例我们还有同样的温度计吗?或者水是否是纯净的水呢?例帅哥有否变丑了?那个女人审美观有否改变呢?如果这些因素有改变的话,那我们又怎么确定第二次的结论跟第一次一样呢?也就是说,客体和主体的条件我们确定可以保证绝对不变吗?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深入追问,没有想到这居然还是个问题。
21、公然抱茅入竹去,__唇焦口燥呼不得__,归来倚杖自叹息。
22、原诗是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适用于志向,自信,自强等。
23、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廖沫沙(中)
24、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1、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3、《子衿》中“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__”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主人公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4、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俗语道:“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长拨弄。”搞技术的搞艺术的一旦进入了境界,便有大作品了,王羲之在那种欢畅的心境下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以后他自己也重写不出来了,更无法把绝妙心得传给王献之,王献之终生不及乃翁。颜真卿在那种悲愤的心境下写出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很多画家背着画架跑到田野里写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灵感泉涌,妙笔生花,佳作叠出!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
6、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8、①次数。从我们一般人的经验中得知,一次性的经验或检验实在很不靠谱,在医学上总是被视为个案,没有参考价值。从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发现似乎都没有阐明多少次,既然检验一次肯定不行,那我们还是做多几次检验吧;但问题又来了,究竟我们做多少次检验才算比较稳妥的呢?如果你做了100次,那第101次的结果你敢保证也是一样的吗?这个检验次数还真的不好定,而且即使你定的次数再高,你还是不能保证这个检验次数后的结果还是相同的。很多人诟病中医没有做所谓的双盲实验,一是指责中医实验模式不符合西医标准,二是讥笑中医医案数量为“个案水平”。既然有这样的难题,我们只好作必要的舍取,取一定次数的验证后就视为真理了。在第二章(哲学与科学)/(什么是哲学?)中讲到,这是哲学逻辑反思中的“归纳法”,检验本质上就是一定数量的归纳。像上面的“太阳东升”和“水沸腾”,万一明天地球不这样转,气压和水不是这样的规律呢?我们又怎么确定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呢?大家还记得第二章(哲学与科学)我们说过的“哐哐哐定律”吗?由此就可以理解休谟“特称不能判断全称”的洞见了,他一语道破归纳法的缺陷。无论检验的次数有多少,“归纳法”是永远不可能穷尽宇宙万物,带有“归纳”烙印的科学真理始终都是一种概率真理,是不靠谱的。因此,试图用“次数”来确定检验真理,在哲学上来看都是徒劳的。
9、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宛在水中央__。
10、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合作,需要汇聚众力,方能众志成城。古语有云“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天下的事情没有不是败于专擅而成于协力的,协力就可以汇聚众力,汇聚众力就可以畅通无阻,畅通无阻就可以成功。对于个人工作的开展是如此,对于国家的发展亦是如此。个人只有与同事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共同的工作目标。国家的发展更需要与世界发展的脚步共频,与其他国家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11、《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
12、出自刘琨《重赠卢谌》,意思是怎能料到经过千锤百炼的坚刚之物,竟会变得如此柔软,能绕在指头上。适用于经过千锤百炼,技艺精湛,也适用于刚柔并济。
13、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4、选自袁枚的《小心坡》:“险极坡难过,小心容自持。劝君平地上,还似过坡时。”比喻人在顺境中,容易疏忽大意,掉以轻心,而出错误。顺境之中尤要谨慎,保持警惕之心。
15、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
16、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17、《卜算子·咏梅》中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词人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句子是:__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
18、于是泰清仰头感叹:“不了解道的就是真正了解道啊!了解道的就是真正不了解道啊!谁了解不了解的了解呢?”
19、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瞿秋白
20、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徐特立(中)
21、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
22、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
23、《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__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__。
欢迎分享转载→ 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名言(精选47句)
© 2021-2022 - 短句网www.duanju.net版权所有
短句网主要提供经典励志的好句子分享,文章句子段落来源网络整理和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