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原创句子网站!

当前位置:短句网>感悟句子 > 本文内容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高中,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66句)

发布时间:2022-09-19源自:www.pzh5.com作者:daniel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1

1、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2、至于:以至于。

3、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4、向使:以前假如。

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6、率:都,皆。

7、厌:同“餍”,满足。

8、礼:礼待。名作动。

9、势弱于秦。于:比。

10、下:指在六国之后

11、颠覆:灭亡。

12、视:对待

13、斯:这

14、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15、易量:容易判断。

16、赏析

17、《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18、始:才

19、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20、终:最后。

2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2

1、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2、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3、势:优势。

4、兵:兵器

5、以:因为

6、当:同“倘”,如果。

7、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8、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9、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10、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1、继:跟着。

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13、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4、免:幸免。

15、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6、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18、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9、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21、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3

1、速:招致。

2、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5、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6、谗:小人的坏话。

7、判:决定。

8、故事:旧事,先例。

9、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10、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11、再:两次。

12、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14、洎:及,等到。

15、完:保全。

16、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17、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18、既:已经。

1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20、从:跟随。

21、善:好。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4

1、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2、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3、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高中,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66句)

© 2021-2022 - 短句网www.duanju.net版权所有

短句网主要提供经典励志的好句子分享,文章句子段落来源网络整理和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